“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包括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对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等有显著的支撑作用。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原材料工业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在首届赛迪产业经济论坛上作了题为《“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形势展望与对策建议》的报告,指出产业结构要继续优化,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我国是原材料大国,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约有20种大宗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针对未来五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趋势,肖劲松做出两大预判。其一,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在国际经济缓慢恢复和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动下,乙烯、丙烯等短缺产品产量会继续扩大。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节点,粗钢产量将同比下降。其二,原材料工业增速趋缓。原材料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有可能达到拐点。
“十四五”期间,预计传统化工产品、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化解,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化工新材料、绿色建材、高性能钢铁材料等保障能力上升,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提高;基础石化产品等自给率也将提升。
未来发展重点
报告还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例如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协调,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推动原材料工业布局调整优化。依托原有原材料工业领域产业集群或基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材料制造业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津冀地区: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中部地区: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西部地区:稀有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东北地区:稀有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的时间表和任务分解,开展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研究,推动现有有关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等。